【教育強縣】懷玉山初中校務團隊:以實干與創新書寫山區教育新篇
發布時間:
| 索引號 | 000000000/2025-72516 | 主題分類 | 政務動態 | 發布機構 | 玉山縣教體局 |
| 發布日期 | 2025-09-16 | 公開形式 | 網站 | 關 鍵 詞 | 政務動態 |
在贛東北巍巍懷玉山麓,紅色基因浸潤的土地上,玉山縣懷玉山初中如一顆鑲嵌在群山間的教育明珠,始終閃耀著溫暖而堅定的光芒。支撐這顆明珠持續發光的,是一支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為信念、以方志敏“愛國、創造、清貧、奉獻”精神為指引的校務團隊。他們扎根山區、默默耕耘,用實干破解辦學難題,用創新響應教育改革,用溫情守護學生成長,成為大山深處名副其實的“教育脊梁”。

以“多面手”擔當破師資困境,筑牢教學根基
該校地處偏遠山區,受地理環境、生活條件等因素影響,教師流動性較大,學科師資斷層問題時有發生。面對這一困境,校務團隊沒有等靠要,而是率先扛起“補缺頂崗”的重擔,成為校園里的“多面手”。
副校長胥亦軍身兼數職,既要承擔數學主科教學、擔任班主任,還要分管年級工作、兼任學校出納,多線作戰卻始終有條不紊;辦公室主任胡慶波同樣“連軸轉”,不僅是班主任、年級組長,還要負責初二語文教學,同時跨年級承擔初三語文課程;教物理的副校長王建美為填補學科空缺,主動請纓兼帶初三化學,從零開始鉆研新學科,確保教學質量不打折。
在校務團隊的帶動下,全校教師紛紛主動“補位”,形成了“人人愿代課、科科不缺崗”的良好氛圍。如今,學校各項工作不僅正常運轉,教學質量更連續數年位居全縣前列,用實績證明了“實干能破萬難”。
以“組合拳”創新破“雙減”難題,賦能學生成長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該校校務團隊沒有簡單“做減法”,而是以“敢破敢立”的創新意識,從作業、課堂、課后服務、家校協同四個維度打出“組合拳”,讓“雙減”真正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助推器”。
為破解傳統作業“機械重復、學科割裂”的問題,校務團隊牽頭成立“作業創新設計中心”,校長任組長,聯合骨干教師開展為期兩個月的“作業設計大調研”,最終推出“三維作業新范式”——基礎類作業聚焦知識鞏固,如數學的“錯題變式練習”;實踐類作業注重能力培養,如語文的“家鄉紅色故事征文”;拓展類作業強調興趣激發,如科學的“山區植物觀察日記”。
校務團隊提出“深度學習課堂”理念,推動教學從“教師主講”轉向“學生主導”。校長帶頭開設“示范課”,用“問題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分管教學副校長帶領團隊研發“課堂觀察量表”,從“學生參與度”“思維活躍度”“目標達成度”三個維度對每節課進行量化評估,每周通過教研活動梳理問題、優化設計。
課后服務則實現了從“看護”到“成長賦能”的升級。該校推出“1+X”課后服務體系:“1”是基礎托管,教師輪流值守,實行“作業面批制”,學生在學校就能完成作業、解決疑問;“X”是特色課程,涵蓋羽毛球、音樂、美術、書法、計算機等10余個門類,學生自主選擇。
以“暖心策”守護特殊學生,傳遞教育溫情
“教育不是挑選適合的學生,而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的教育。”這是懷玉山初中校務團隊常說的一句話。該校有不少學困生、困難學生和留守生,還有一部分“特殊學生”——學習態度不夠認真,但在班級中具有較強影響力。針對這些學生,校務團隊推出一系列“暖心策”,用溫情守護他們的成長。
在“黨員教師示范崗”辦公室,每天放學后都能看到副校長童澤飛的身影,他正耐心地為學困生講解數學難題。該校建立了“學生成長導師制”,校務人員帶頭與學困生、困難學生結對,定期談心、輔導功課,還協調社會資源為困難學生提供助學金和學習用品。
對于留守生,學校更是給予了“家一般的溫暖”。德育處定期召開留守生座談會,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思想狀況;組建留守生興趣小組,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傳統節日時,校務團隊成員會給留守生送上禮物和祝福。此外,學校還積極聯系社會愛心人士,為留守生捐贈圖書、文具,組織他們參加夏令營活動。
“作為山區教育工作者,我們肩上扛著的是大山里的希望。”未來,懷玉山初中校務團隊將繼續以山的厚重承載教育使命,以水的靈動創新教育實踐,讓紅色懷玉山麓的教育之光更加絢爛,為山區孩子照亮通往未來的道路,為玉山教育強縣建設貢獻更多力量。(文章來源:玉山之窗 編輯:尤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