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玉山縣工業和信息化工作要點
發布時間:
| 索引號 | 000000000/2025-67900 | 主題分類 | 工作計劃 | 發布機構 | 玉山縣工信局 |
| 發布日期 | 2025-04-23 | 公開形式 | 網站 | 關 鍵 詞 | 工作計劃 |
2025年,全縣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目標要求,全面深入省、市“1269”行動和我縣“6310”行動計劃,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力爭全縣工業經濟主要指標總量和增速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陣”。
一、預期目標
工業經濟運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總量突破600億元,達到62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5%以上。
工業投資: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以上,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0%以上。
企業培育: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戶以上,力爭30家,凈增10戶以上;新增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8戶;新增認定“專精特新”企業10戶以上,力爭15家。
開發區發展:營業收入總量突破560億元,達到580億元;利潤總額增長10%以上。
企業技術創新:列入省級新產品試制4戶,其中2戶完成驗收;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戶、培育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戶,組織認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戶以上。
智改數轉:L6級以上企業達63戶;新增4戶省級“小燈塔”、5戶“數智工廠”企業;引導6戶企業啟動國家級數字化轉型類貫標。
綠色安全發展: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3個百分點;切實減少一般事故,有效遏制較大事故,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
二、主要工作
(一)狠抓工業增產增效。圍繞裝備制造、有色金屬、紡織服裝、光電信息等重點產業,從上、中、下游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全面梳理繪制“產業鏈全景圖譜”,結合產業實際,通過延鏈、強鏈、補鏈,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裝備制造業方面,加快浙贛共富智能制造產業園、長玉合作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推動維德機械二期建成投產,持續實施軸承產業振興行動,積極培育電機產業,壯大裝備制造業集群規模,到2025年底,營業收入突破80億元,力爭達到100億元;有色金屬產業方面,著力培優扶強致遠環保、聯瑞新材料等重點企業,加快新協基二期、威雷鑫電纜建設,推進有色金屬產業持續向絲、線、箔精深加工延伸,到2025年底,營業收入突破280億元,力爭達到300億元;紡織服裝產業方面,加快打造文金紡織產業園,推動集好新材料二期、德隆紡織四期等項目建成投產,到2025年底,營業收入突破30億元,力爭達到40億元;光電信息產業方面,深耕光學和電子信息行業,支持帛視智能、索利德測量等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加快推進航隆科技等項目建設,打造特色光電信息產業集群,到2025年底,營業收入突破45億元,力爭達到50億元。
(二)推進項目增量提質。充分發揮“江西東大門”區域優勢,承接產業轉移溢出,實現本地產業和發達地區全面對接,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公平競爭原則的前提下,推動本地產業與長三角地區“平臺共享、企業共贏、產業共融”。穩步完成“三大倍增”行動既定目標。抓好2025年工業項目建設推進工作。堅持每季度舉行工業項目集中開竣工活動,做好全市億元以上工業竣工項目現場觀摩活動。全力破解項目建設中的要素保障問題,形成持續不斷、壓茬推進的“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格局。
(三)聚焦企業培優育強。堅持“建大、育中小”路徑協同并進,加快培育優質企業群體。選取一批優質中小企業作為入統上規的重點培育對象,加強企業入統目標管理和業務培訓,確保能統盡統、應統必統。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成為十億級、百億級企業,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加強分類指導、分級培育,推動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聚。壯大戰略性新興企業梯隊。爭創一批國家級、省級試點示范企業(項目、案例、場景等)。持續開展好“開拓市場萬里行”活動,提升“玉山制造”市場占有率、行業競爭力,做大做強工業發展主體。
(四)推動平臺賦能提級。持續推動高新區調園擴區,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推進“管委會+公司”模式,不斷提升開發區市場化運作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將高新區打造成浙贛邊際合作的示范區、長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區、產城融合的拓展區。積極開展國家級、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試驗區、示范區等以申促建、以建促申工作。推行“標準地”改革,在公正平等的前提下實施差別化管理,提高園區土地節約集約水平,力爭全年盤活閑置低效土地300畝,招引租賃廠房項目70個以上。樹立“畝產論英雄”導向,緊盯產值、營收、稅收、能耗、R&D等主要指標,持續推進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工作,依法依規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五)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強化政策支持力度,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引導工業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建設創新平臺、增加研發投入。全面深入融入長三角,以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范區等區域合作平臺為主戰場,全力打造G60科創走廊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和生產制造基地。抓好省級、國家級科創平臺建設,積極推進制造業中試平臺布局建設。做好企業技術中心完善升級和挖掘培育工作,培育新增一批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加強制造業品牌建設,新增一批“贛出精品”。加強“三首”產品(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示范應用推廣。
(六)深入推進數實融合。對照“一企一策”數字化轉型方案,全力引導企業實施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實現園區“智改數轉網聯”全覆蓋。繼續做實、做好省級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推進工作。打造一批“小燈塔”“數智工廠”“工業互聯網平臺”“5G工廠”等省級以上示范標桿。不斷完善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強化安全防護能力。
(七)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綠色制造服務行”活動,開展節能診斷服務,加快節能降碳技術和裝備研發與推廣應用,新增一批國家級、省級綠色制造名單(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等)。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持續開展好打擊“地條鋼”工作。進一步強化行政執法力度,推動工業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和風險管控體系建設,指導企業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筑牢安全底線。
(八)增強幫扶保障力度。統籌用好產業鏈“鏈長制”、領導掛點、“企業特派員”、要素保障推進會、“開拓市場萬里行”等工作機制,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問題、開拓市場。持續充實完善分行業、分狀態、分規模的重大工業企業(項目)庫,積極對接落實好上級一攬子增量政策,力爭在資金爭取、項目申報、平臺建設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持續開展清欠工作,幫助中小企業維護合法權益。
(九)強化運行監測調度。密切監測工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區域,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趨勢性問題,深入分析原因,精準研判形勢,研究制定針對性強、切實有效的具體措施,做到早預見、早發現、早處置,推進工業發展提速增效。同時強化部門間協調聯動,做好有關政策措施銜接。堅持工業主要經濟指標月調度通報制度,并提出工作建議。
(十)提升隊伍綜合素質。堅持黨建引領,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培訓活動,圍繞政治能力淬煉、專業能力提升、實踐能力鍛煉等方面,全力打造“忠誠、干凈、擔當、務實、專業、創新”的干部隊伍,切實為推動玉山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和活力。